而微观上在山体和过境道路的位置却呈现出断崖的剖面状态,设计应对的策略正是利用其中12米的高差,将服务与被服务的功能在竖向进行划分。让雪场的空间延伸至服务中心上方,而采用全玻璃幕墙打造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则被隐藏在滑雪者的视线之外,而只见得远山美景和眼前的急速滑道。这样的设计,致使整个接待大厅若有似无的隐藏于山间,设计十分巧妙。
建筑体的形态顺应山体展开,仿佛山风吹过起了些许褶皱。南侧在水平展开的波峰位置分别对应室内大空间,而波谷位置则成为纳入人流的入口或水平交通空间。二三层形态的皱褶之处自然的形成了供游人休憩的露天阳台,薄薄的贴服在外倾的幕墙一侧。顶部的形态与雪场视线相对,顺势展开成两座看台,休息的游客仿佛坐在微微的土坡之上以好的视角观看着一个个滑雪的身影。
上部雪道的规划在产品创造者尖峰的指导下进行,满足不同滑行对坡度的要求,滑板道为初级10度,中级15度,滑圈道则设6度15度20度三阶。同时要利用山体的走势,为较长走势的雪道规划契合山形和风景的蜿蜒姿态。并将六种滑道的总宽度同服务中心进行对齐。
室内功能结构在活动中心和山体之间设置一条贯穿的后勤通廊,所有被服务功能一字水平展开,都可外挂到上面,同时解决因为靠近山体的潜在结构、排水、消防等问题。通过三组超大尺度的电梯解决持雪具客人的竖向交通需求。特别的是在室内也设置了一处滑圈道,当天气突变的时候也可以为儿童提供一处滑行嬉戏场所,使得建筑内外均成为充满山间野趣的运动娱乐场所。
来源:中玻网